论冷触媒、暗触媒、空气触媒
|
发布日期:2012-06-29 |
|
|
光触媒是一个新兴的行业,它可以的净化空气、杀灭细菌、维护百姓健康,让人类远离装修污染、白血病。随着光触媒这个新兴产品在中国市场逐渐升温,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,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光触媒缺乏必要的了解,不少投机分子便趁机利用人们的不了解鱼目混珠,谋取利益。在光触媒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,中国市场上先后出现了冷触媒, 暗触媒,空气触媒等等各类子虚乌有的东西,它们都号称自己是光触媒的更新换代产品, 是国际的产品, 具有全世界的水准。其实在日本没有什么空气触媒、暗触媒之类的东西,更没有什么冷触媒,这些都是国人不顾行业发展进行炒作的产物,制造了整个光触媒行业的混乱,蒙蔽了消费者的意识。
一、杜撰名词,否认光触媒,是不道德行为。光触媒并非简单的一种产品,其实它是一个行业,一个学科,一个科学领域.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起,以日本、德国为首的世界经济科技强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.截至到 2004年,联合国"未来太阳能利用"计划,美国的"星球大战"计划,日本"创造科学技术推进事业"计划,西欧"尤里卡" 计划,以及我国的"纳米科学攀登"计划,"863"计划,"973"计划都将它列入重点研究开发计划.那么这样一门学科,全球的投入不下近百亿美元,而日本的东陶(TOTO)更是斥资 2 亿美元进行专利布局以期获得日本市 场的领导地位.这样一个全世界科学家都为之奋斗的科学领域,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到了中国, 随便一个注册资金不过几十万人民币的小公司都轻易的说一句, 光触媒已经被淘汰了,我这个空气触媒是目前国际上的,不要光就能有完美的效果!这种不尊重科学的无稽之谈,真是令人发指!我们可以检索中国科技期刊文库, 其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光触媒的研究报告, 但是冷触媒,空气触媒,暗触媒和风触媒的结果是空。而在 google 日本做相关的检索,也可以发现冷触媒,空气触媒,暗触媒 都是出现在中国某些公司的网站上,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文期刊检索也无法找到相关内容,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就算这项技术是某个企业自主开发的, 在这样单薄的技术背景下,它凭什么超越一门发展了30年的成熟技术??空气触媒等强调自己比光触媒好,是光触媒的替代产品。在日本、德国、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都没有听说有什么空气触媒的存在,为什么偏偏只有中国有,难道中国的光触媒技术世界吗?为什么日本、德国、美国没有向中国进口所谓的空气触媒呢?
二、空气触媒、暗触媒等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反应,能量从那里来?我们注意到, 光触媒的原理是利用光能转换成化学能, 所以完全符合能量守恒的规律, 其实是在太阳能或者电能利用的框架中的.那么所谓的冷触媒,空气触媒,暗触媒,风触媒又是什么来提供能量的呢?我想问如果将空气触媒永远放在一个无光密闭空间,里面只有水分和氧气,它会有作用吗?它的能量从那里来?这个理论从科学的角度根本说不过去。
三、声称空气触媒等液态干燥后可形成纳米级薄膜。含有机物的光触媒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催化反应,那么,在光催化过程中,它首先分解自身有机物,当有机物分解完成后粘合力会下降,导致其很快脱落,在日本好的光触媒只用无机粘合剂。而空气触媒中含有有机物成分,可能使用当时的粘合力非常好,但时间长了会分解自身,并很快脱落,导致净化效果大打折扣。
四、空气触媒和光触媒比较时过于神化自己的效果,值得怀疑。
(1) 它表明光触媒受粘结剂影响附着力差,而表明自己附着力强,可以耐洗涤、擦 拭。 那么如果将其涂在衣服上能洗涤多少次?涂在玻璃表面上擦不下来吗?空气触媒的粘合力真的有那么强吗?实际上,能达到这种效果吗?
(2) 空气触媒鼓吹自己有自我净化性能,而光触媒只有在紫外线下才有自我净化性能。这种说法完全错误,实际上有亲水性的光触媒产品,喷到物体表面上,在光照下可很快结晶形成一层坚固的二氧化钛膜,这层纳米膜在下雨天也有作用。要是只在紫外线下才有作用,那汽车挡风玻璃在下雨的时候还能发挥亲水作用吗?
(3) 肯定空气触媒杀菌能力强,而说光触媒只有在紫外线下有杀菌作用,这种说法是有误的。光触媒有非常强的杀菌效果,不仅在紫外线照射下有,通常好的光触媒都进行过改性,使其中二氧化钛在 380~388 纳米光照下也会有光催化作用,实际上在普通日光灯下照射就有相当强的杀菌效果,在通常室内光照下,好的光触媒作用已足够净化室内空气,当然有紫外线效果会更好!
(4) 鼓吹空气触媒可以喷涂、浸渍或涂刷,操作简便;而说光触媒只能采用喷涂形式,且受粘结剂性能和喷枪等的影响。我们只能说如果你足够有钱,不怕浪费价格高昂的光触媒液,你一样可以喷涂、浸渍或涂刷,效果肯定会比所谓的空气触媒更好!
(5)表明空气触媒溶液活性不随时间变化,而说光触媒长时间保存有变化。这句话大错特错,优质光触媒一般不含有有机成分,存放两年都不会有沉淀变色,而所谓的空气触媒,我们就不得而知了。
(本文引自天津某室内空气净化研究机构)
|
|
|
|